国产机器人出海,何以降本?
国产机器人出海,何以降本?
“价格与价值并重,中国服务机器人出海的“低价”策略。
熟悉国际市场的服务机器人从业者吴安(化名)发现,近两年在海外遇见的竞争对手基本都来自中国。
以送餐、酒店机器人为代表的配送机器人在价格上碾压海外竞争对手,背后是来自国内供应链的支持。
“韩国等地方也有厂商进入赛道,海外有的品牌处于发展初期,价格大概比国产贵20%。
”吴安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类配送服务机器人硬件供应链在国内已完备,机器人本体厂商有诸多选择,推动供应链近年优化流程和价格,而海外多地产业链不具备如此优势。
大约三年前,一款国产送餐服务机器人还可卖几万美元,如今降到了4000美元左右。
以擎朗智能、云迹科技、普渡科技等为代表的国内服务机器人厂商已将海外作为重点市场,比拼产品品质和价格。
国产服务机器人降价背后,核心部件则走在国产化和降本路上。
进入海外市场据 IDC 统计,2025年,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厂商出海收入近2亿美元,同比增长103.4%,日韩发展较快,西欧、北美、东南亚等地市场正在兴起。
IDC 相关报告称,海外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潜在市场空间广阔,而国外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整体应用进程滞后于中国。
“一台机器人的运力大概相当于1.5倍的人效,单店布下多台机器人的情况下,机器人服务人效更高,单店购买多机器人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以日本市场为例,当地人力价格高且基础服务人力紧缺,当地对机器人的接受度也很高。
” 擎朗智能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在这些海外地区,中国厂商逐渐成为服务机器人市场的主角。
擎朗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海外市场基本是国内厂商主导,本土品牌竞争力相对较弱。
2025年下半年,擎朗正式组建国际事业部,目前,擎朗海外收入已超过国内,预计未来海外占比还会继续提升。
记者从普渡科技相关负责人也了解到,该公司多数业务已在海外,主要市场包括日本、美国和欧洲,普渡在日本餐饮服务机器人市场的份额达80%,在海外市场,公司遇到的很多竞争对手也来自国内。
国产服务机器人占优势的市场不止日本。
有消息称,2025年韩国活跃的服务机器人中七成以上是中国制造商生产,中国机器人价格可比当地机器人便宜五分之一。
擎朗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就国产服务机器人海外竞争力看,在一些海外地区市占率70%并不夸张。
包括擎朗、云迹、普渡在内的主要国产服务机器人多于2015年前后成立或发布首款商用服务机器人,进入服务机器人赛道。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告诉记者,这类机器人国内覆盖到一定程度后将更多精力放到海外。
在日本、欧美等人力成本较高、有采购服务机器人需求的海外地区,竞争也以国内厂商主导。
其背后,出海的厂商规模已达到一定体量,不论是成本还是规模化效应,海外厂商都难以匹敌。
如今送餐等配送场景服务机器人格局已相对稳定。
成本和价格是国产服务机器人在海外的一大优势。
吴安告诉记者,国内厂商做服务机器人时间较早,进入海外市场初期,代理商对机器人价格还不太敏感,但随着越来越多厂商出海,在海外逐渐遭遇来自国内的竞争对手,竞争之下将价格“打”了下来。
海外厂商则缺少先发优势,在国内厂商已经通过规模化降本的情况下,价格难以匹敌。
此外,国内服务机器人厂商背靠国产供应链,硬件基本能国产化且能在多家零部件厂商中挑选,海外厂商在供应链方面没有优势。
“国产品牌服务机器人相较海外品牌性价比优势很大。
”擎朗智能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通过多样化场景应用,获得数据用于训练算法,再“反哺”场景应用,形成正循环,再叠加供应链优势,形成海外竞争力。
国产服务机器人近年价格下降明显。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普通配送机器人价格从早期的五六万元一台下降到如今的两三万元一台。
在吴安印象里,国产配送机器人最初出海时价格可达十几万元一台,接近一辆车的价格,价格明显压低是在近两三年,2025年出货价格下降了大约20%,现在一台偏高端的送餐机器人在清库存情况下给代理商的价格可低于2.6万元,正常情况下3万多元,低端机型价位更低,酒店机器人也经历了类似的降价过程。
云迹科技首席产品官李全印此前表示,2016年云迹卖出的第一台酒店送物机器人价格13.6万元,至今价格3万元以内。
何以降本供应链国产化在国产服务机器人降价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传感器是其核心部件,包括视觉传感器和激光雷达。
据介绍,擎朗的服务机器人核心部件一开始还得依靠进口,当时采购的进口传感器与现在的国产产品相比,贵了几倍。
“核心部件国产化发生在三五年内,至今擎朗的服务机器人部件基本全部国产化,采购国内供应商的传感器和芯片。
现在可选择的传感器厂商也不止一家,规模化采购则促使国产传感器价格下降。
”擎朗相关负责人表示,控制器、主控电机这类硬件则是自研,成本低于外采。
激光雷达厂商北醒过去几年也经历了产品量产和价格下降。
2016~2025年北醒进入机器人领域,推出 AGV(自引导移动机器人)避障雷达并随后推动服务机器人避障激光雷达,一开始进入 AGV 领域,便是感受到市场有通过国产化降低机器人成本的诉求。
“国外厂商在可靠性上仍有一定优势,国内厂商在疫情期间交付能力优势则更明显,加上国内产品迭代能力快和性价比优势,目前参数性能差异不大情况下,国产价格只有海外同类产品的一半左右。
”北醒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服务机器人和 AGV 等移动机器人用的激光雷达价格过去几年下探,主要是因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国内外机器人行业过去几年增长较快,伴随制造成本降低。
该负责人表示,公司主要红利来自于机器人等工业化设备领域,工业智能传感领域发展也促进工艺细节改进等,客观上助力解决激光雷达量产问题。
而在激光雷达更上游,2020~2025年国内相关零部件如光学器件、激光器、信号处理器等逐渐成熟,对激光雷达整体产品性能和稳定性有很大影响,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也支持激光雷达国产化进程。
车规和机器人的激光雷达实现方式不同但供应链及底层技术相同,两者互相促进。
“视觉传感器和激光雷达已逐渐国产化,其中视觉传感器厂商以奥比中光为代表。
服务机器人对视觉传感器和激光雷达的要求不像车规和工业级那样高,国产基本可满足需求,一般的服务机器人场景可选用单线激光雷达,这个品类市场相对成熟且价格较低。
” 卢瀚宸表示,国内主要的服务机器人厂商纯硬件成本组合已经很低,一台或能控制在2万~3万元内,海外厂商很少能做到这种程度。
擎朗相关负责人认为,随着国产核心零部件产量增加,后续还有降价的可能。
卢瀚宸则指出,在海外,价格和成本并非唯一的竞争要素,价格之外,厂商也需考虑认证安全、技术可靠性和本土运营服务。
图 | Unsplash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ID:cbn-yicai)”,作者:郑栩彤,原文标题:“国产服务机器人“卷”到海外”,36氪出海经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36氪出海):36氪出海·行业服务机器人出海,成本优势从何而来?。
本网站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合作/权益/投稿 请联系平台管理员 Email:epebiz@outlook.com